(资料图)
在全力打造科创“核爆点”的上海,有一类机构不显山不露水,却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技类社会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全市共有1000多个科技类社会组织,遍布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区块链等领域,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层次不同、功能多样的科技类社会组织门类。它们中的一部分被视为新型研发机构。相较于企业、科研院所,其组织架构更灵活。部分机构运行初期无需大体量的重资产投入,可通过引进顶尖大脑实现轻资产运行。一端接驳高校实验室,另一端对接生产线,这些科技类社会组织正充当着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的角色,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今天,通过市民政局、市科委等部门举行的“沪上科技类社会组织媒体开放日”活动,记者实地调研了一批科技类社会组织,了解其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难题。
捱过最初的“生存期”,迈向实体化运作关键一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优势是什么?上海前沿新能源电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卫平不假思索地答道,“链接资源”。以其所在的新能源领域为例,从新材料到汽车,该机构在相关领域集齐了一批顶尖大咖。在此基础上,该机构确定了平台型发展之路,包括建设政府机构咨询平台、技术对接孵化平台、科技研发支援平台和产技资本融合平台。
汤卫平解释,科研成果转化中,高校、企业在需求对接中遇上不少困扰。埋首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虽然研究实力过硬,但时常怀揣着科研成果找不到市场。另一方面,在市场端,企业也不知遇上技术难题,哪家科研机构有能力解决。而精耕于细分赛道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就能成为关键的“创新粘合剂”,起到加速转化的功能。但汤卫平也坦言,若是科技类社会组织成长初期无法背靠大院大所,最初的生存也会面临较大考验。实践中,他时常会被不少专家追问,“科技类社会组织靠何盈利?”事实上,这一困惑,不只是成立仅两年多的上海前沿新能源电源技术研究院面临的问题,也是沪上中小型科技类社会组织面临的共性困扰。好在,经不懈努力,上海前沿新能源电源技术研究院即将迎来发展的关键一步。依托存量低效用地转型的契机,近日,汤卫平相中了奉贤区一处废旧产业园,计划将机构落户于此,实现迈向实体化运作的关键一步。
更迭科研范式,瞄准“颠覆式创新”坐落于徐汇滨江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其故事更广为人知,也更具戏剧性。2018年,树图区块链的创始人受邀回到清华大学,代了一节密码学课。没想到,其与清华大学“姚班”学生在课堂上萌发出了关于区块链的创意火花。恰逢“姚班”导师、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拟在上海创办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一在课堂上萌发的创意也顺势落地。
年轻的顶尖大脑们,在此挥洒创新热情,不负众望地开拓出了无数“第一”。其中就包括发布了首个由中国自主研发底层技术构建的区块链公链系统。在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研究总监杨光看来,虽同属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类社会组织,但每个机构的使命任务都有差异,这直接影响到了组织架构的灵活设置。以树图精耕的区块链领域为例,比特币诞生至今仅十余年,新行业新领域,也意味着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加入。另一方面,其并非完全凭空出现的新领域。从计算机、密码学到博弈论,其涉及到多项基础学科门类。“我们希望吸引最聪明的大脑,站在世界研究前沿引领行业发展。”杨光透露,该机构正聚焦区块链系统与智能应用间的接口,积极参与设立国际标准,以此抢抓规则制定权,扩大全球影响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