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8月29日报道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8月26日刊登题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两种反应》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全文摘编如下: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的十年证明,“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项目。
全球对该倡议的反应有两种态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欢迎这样一个关注其最迫切需求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主导的这一计划有针对性地支持了那些传统上资金不足的领域,填补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空白。
另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的态度则从最初的模糊和保留,演变为某种竞争的敌意。事实上,惧怕“一带一路”并不明智。
从本质上讲,“一带一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建议,其目的是在西方主导的以促进贸易为基础的全球化模式中引入其他因素,从而丰富该模式的内涵。中国的这一全球化方案被一些人视为试图推动去西方化的“威胁”,但实际上,我们也在要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承担起全球责任。
中国的回应也是如此。事实上,“一带一路”具有实证性和变革性的意义,可以推动直接受益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发达国家能够改变冷漠的态度,那么一些与“一带一路”相关的项目所带来的螺旋式稳定和增长也会为发达国家带来机遇。要实现这一点,发达国家必须认识到国际援助的垄断格局已经结束,而且当今市场上已经有了更多参与者。
中国建议发展中国家寻求协同效应,解决内生需求,协调双方利益,增进信任,加强战略沟通,兼顾基于主权无条件确定的优先事项和替代发展方案。这最后一方面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在近年来的许多情况下,西方领导的多边机构并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它们只是强加了新自由主义机制,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建议促进与第三国的合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甚至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启动的第一个五年之后,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掀起了去全球化浪潮(后来又得到了拜登政府的延续),从而为这一合作制造了严重阻碍。
一些发达国家不欢迎中国的这一贡献,因为它们担心这将导致其全球机构力量的削弱。但发展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可以帮助缩小发展的差距。如果说西方国家担心的是“一带一路”将通过产生新的中心地位来推动国际体系的转型,那么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的一点是,全球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让渡一定的空间和地位,是包容中国并使其建设性地参与解决全球问题的唯一途径。
如今,“一带一路”已成为一项公共产品,不仅为中国国内,也为全球的现代化作出了明确贡献。中国不仅借鉴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通过协商谈判、对话和关系管控等不同的方式推动合作。西方和整个世界都对中国感兴趣。没有中国的项目,没有中国的理念和方法,全球治理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