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而集结的最后两支野战军之一,直接听从咸丰皇帝的命令。 来自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集结太平天国天京孝陵卫,封锁苏杭富人区,成为江南大营。 两个阶段,都被太平天国围攻。 另有两个驻军,叫做江北营。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昌。 咸丰帝下令各省官僚士绅协助地方官员练团,共同歼灭太平军。 在此背景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迅速崛起,形成了强大的“湘派”,深刻影响了晚清政治格局的变迁。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灭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近50年。
(资料图)
事实上,湘军根本没有机会攻克天京。 任务由“江南营”完成。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是“用”而不是“重用”曾国藩等湘系人员,“江南大营”就是他的希望。 可惜的是,《江南大鹰》不仅没能攻克天京,反而成了曾国藩湖南集团成功路上的“领头羊”和“垫脚石”,简直就是笑话。
1. 江南大营人员构成及其任务和职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东进扬州、镇江,占领。 大清东南半壁岌岌可危。 为此,清朝先后在南京小陵围、紫金山、高桥一带两次设置江南营。 向荣版江南大营:存在时间为1853年3月至1856年6月,总兵力10万余人,精锐部队3万余人。 和春版江南大营:存在于1858年2月至1860年5月,共有兵马6万余人,其中三万为从全国调集而来的八旗绿营精锐,他们的战斗 成效不应被低估。
咸丰在南京城外设立江南大营,目的有三。 一是阻止太平军攻克苏杭,确保东南区财税安全,确保渠道水运畅通。 其次,在天京附近牵制太平军主力,阻止其北上中原,威胁帝都安全。 最后,他们找准时机,一口气冲进天京,活捉了洪秀全、杨秀清等“贼头子”,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 可以说,江南大营是清王朝的希望,咸丰重点打造的军队对它寄予厚望。
项荣拼死作战,为曾国藩的湘军壮大创造条件
咸丰对江南大营寄予厚望,项荣、和春、张国梁等人自然是 甘愿拼死抗争,感谢皇上相知相知之恩; 曾攻占通济门、栖桥瓮城、中山营,攻占天京北要塞浦口、江浦、九福洲,将天京包围。 此外,江南大营营的“红独舟”渡天京河犹如进入无人区,一度威胁上游安庆、芜湖的安全,天京粮道受阻。 食物。 项荣拼命作战,洪、杨等只能不断从西线战场调出主力回防,为曾国藩的湘军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1854年2月,太平军主力调回天京参战,导致西征军在湘潭惨败,湘军得以躲过一劫 “死胎”。 六月,魏军、史相真等劲将再次东调,湘军得以攻占越州、武昌、田家镇,威胁九江安全。 1856年3月,向荣命江南营全力攻打天京,“红单舟”切断了市内粮道运输线; 北京的情况非常严重。
此时,杨秀清命石达开从江西战场归来,曾国藩得以免于被活捉,实在是幸运。 可以说,如果向荣不主动出击,石达开就不会东进,而是在樟树大捷后直接进攻南昌,而曾国藩必死无疑。
2.和春懵懂,张国梁死,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掌控四省
正欲自尽报国,逃过一劫,向荣的江南大营却在太平天国三军的联手夹击下土崩瓦解。 向荣逃往丹阳时吐血身亡。 不过,江南大营的主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坐镇中军的张国梁,先后击溃了秦日纲、李秀成等东征军团,稳住了金坛、丹阳。金属丝。
1858年2月,咸丰从各地调集骑兵和青营,补充天京战场。 包围天京,切断城内粮道。 与此同时,湘军在西线作战,与英王陈玉成的军队交战,继续充当炮灰。 再加上曾国藩还在定幽,咸丰勉强同意胡林翼出去,但要他去四川守住石达开,还轮不到他攻克金陵。
1860年4月,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攻打杭州、湖州。 李秀成大军覆灭,和春自缢身亡,张国梁落水身亡,八旗绿营土崩瓦解。 江南大营第二次被太平军摧毁,八旗、青营倒塌。 清朝在南方已经没有正规军了,曾国藩的湘系肩负着铲除太平天国的重任。
这样一来,咸丰只能授予曾国藩地方实权,让他出任两江总督,掌握皖赣苏四省的军政大权, 而浙江,犹如太子。 曾国藩向咸丰求湖北巡抚一职,被无情拒绝; 丁佑回国后,曾国藩又提出要出去,咸丰以“赣州事无妨”为由谢绝了。
3.江南大营的战略缺陷显而易见。 曾国藩以此为鉴。 说到底,摘桃子应该是“炮灰”和“替补”,现在却成了绝对的主力。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江南大营覆灭的基础上的。 曾国藩站在江南大营的“肩膀”上,准备摘桃子。 江南大营两次被灭。 八旗和青营除了战斗力低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犯了军事家的大忌——直攻天京,不顾后方基地的安危,只想玩“斩首动作”, 这实在是太咄咄逼人了,以至于太平军抓住了漏洞,一击毙命。
有鉴于此,曾国藩制定了“先砍枝叶,后去根”的作战计划,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直接赶往天京。 比如雨花台之战,湘军虽然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势,但损失也非常惨重。 为此,曾国藩逼迫九统帅曾国荃撤退,退到芜湖前线休整。
《曾国藩全集》载:“弟突突进,其余遣遣,皆是轻敌,不能细审。此番惊慌失措后,有所收获 多有经验,如忠、史等首领解围,去吧,我弟当趁势撤退,带着伤残废品和弱者,沿江边退到金珠关。 这是为了避免重蹈江南阵营的覆辙。 可惜曾国荃拒绝了,而李秀成又因缺粮无法发动持久攻势,否则湘军必亡,清朝与太平天国的战斗将更加持久。 曾国藩吸取了江南大营阵营的经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消灭了太平天国,摘取了胜利的果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清朝两次建立江南大营,并寄予厚望,希望八旗绿营能够攻入天京,摘取胜利果实 . 相反,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只是“炮灰”和“替补”,根本没有机会攻克天京,这个光荣的任务也轮不到他们。 然而,江南阵营并没有珍惜机会。 八旗和绿营一点都不好。 向荣、和春等将领贪功立功,导致两度被太平军歼灭,客观上为湘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灭江南大营后,左宗棠高兴地说:“江南大营将无战贼之能,得此一则,后人猝不及防。” 或者说,江南大营是曾国藩湘军走向成功道路上的“领头羊”和“垫脚石”。 两败俱伤出去摘桃子,曾国藩的湖南集团还有崛起的机会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