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科技小院,给河北曲周农民带来了啥?
2023-08-02 07:22:35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科技小院,给曲周农民带来了啥

阅读提示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58名2023级研究生新生正式入驻曲周科技小院,开启为期45天的学前农业实践生活。


【资料图】

早在2009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几位教师和研究生在曲周农村“安家”,创立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推广农业技术的科技小院。

十几年来,一届届研究生来到科技小院读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将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落地,发源于曲周的科技小院模式也被农业农村部等国家七部委推向全国。

十几年来,曾经靠经验种田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更加重视科学种田,许多新技术开始更快地推广应用,农产品也逐步走上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

近日,记者深入曲周农村,听农民讲述他们和科技小院的故事,感受正在农村汇聚的求新求变力量。

7月27日下午,曲周县前衙村,葡萄种植户贾跃曲在查看葡萄新品种红宝石的长势。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新技术 从“够不着”到“零距离”接触

7月27日12时,曲周县白寨镇北油村。

种粮大户吕志海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玉米地里,看一看新铺设的灌溉系统。

走进玉米地,一条条直径大拇指粗细的黑色塑料水带,整齐地沿着玉米植株延伸铺设,每根间隔60厘米,水带表面盖着一层薄土,时隐时现。每条水带上都有细小的出水孔,进水一端通过更粗一些的主水带连接灌溉机井,末端则打着结。

这是曲周科技小院和曲周县农业部门正在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第一次听说这套系统,是在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举办的一次讲座上,说它省时、省钱、省水,当时我就考虑装一套。去年县里组织推广滴灌系统,我是全县第一个报名的。”吕志海自豪地说。

去年秋天,吕志海在流转的73亩地里加装了这套滴灌系统。他仔细算过,过去大水漫灌,浇一次地要8天,电费5000多元;而今用滴灌系统只需要4天,电费900多元。

吕志海是白寨镇种粮大户,目前经营管理着140亩地。他与科技小院的缘分,在2009年曲周首家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建立时就结下了。

“曹国鑫、雷友、赵鹏飞……”吕志海掰着手指头,一口气说出十余名曾驻扎白寨科技小院学生的名字。

“过去我们很少能近距离接触最新的农业技术,科技小院设在我们镇后,在许多村民的地里都搞过新技术实验,村民们能直接到地里看效果,所以白寨镇在农业新技术应用上常常更早一步。”吕志海说。如今,驻扎在白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仍在吕志海的地里开展实验。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共设立了白寨科技小院、王庄科技小院、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相公庄苹果科技小院等6家科技小院。

从“够不着”农业新技术,到“零距离”接触观摩,进而应用,十几年里,曲周县农民因科技小院的设立而受益。

曲周很多村先进农机的应用,也因为有科技小院的示范作用更快一步。

7月26日18时,曲周王庄村。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成,和儿子王永超正在玉米地旁调试植保无人机,准备喷药。

植保无人机是个大块头,四角的机翼展开后直径有2米多宽,一次可以装载40公斤药剂。这次喷药主要是进行玉米生长中期的追肥和杀虫杀菌。

王永超给无人机加装好复合药剂,熟练地调整好植保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的飞行参数,机器缓缓起飞,在玉米地上空穿梭往返,药剂随之喷洒而下。

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成员123户,土地20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以前农民自己打药一天只能打10多亩地,现在用植保无人机1分钟就能完成1亩地的飞防作业。”王志成说。

植保无人机能极大提高作业效率,是目前农机领域的先进设备。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县较早应用植保无人机的合作社,已经用了2年多,现在用的这台是更新换代后的第2台。

“建在我们王庄村的科技小院,专门研究小麦、玉米高产高效高质栽培技术模式,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农机装备库购进了新设备,经常到合作社交流推广,县农业部门对许多先进农机的采购还有补贴,所以王庄村常常是全县最先带头用上农机新设备的。”王志成说。

如今,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曲周“绿色超吨粮”产能建设万亩示范基地就设在王庄村村头,科技小院师生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技推广方法,田间观摩会、农民培训、科技广播、科技种植大赛、科技小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技文章和短视频等,这些都让农民与农业新技术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7月26日下午,曲周县王庄村金沃福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成正在给即将进行飞防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加药液。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新理念 从经验种田到科学种田

在科技小院到来前,曲周农民一直守着传统观念,靠经验种田。科技小院十几年的农业“科普”,让农民看到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田间管理要讲科学的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王庄村还有一家今科富小麦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组建时取名“今科富”就是取“以科学种田致富”之意。

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王俊山记得,在王庄科技小院2011年建立之初,就通过田间学校培训等形式,对村民们日常田间管理进行了多次“扫盲”。

“过去我们种小麦,一亩地通常要播40斤—50斤麦种,我们想的是多播一点能多出苗,多打粮食。可是科技小院的师生告诉我们,一亩地播种25斤麦种就可以,再多播一亩地也只能长50多万穗,不能多打粮食。”王俊山说。

这项小麦精量播种技术当时村民们都觉得新鲜,而如今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常识”。

不仅在播种环节,农民一直以来靠经验种田形成的误区,还存在于灌溉、除草等田间管理环节。

“小麦在整个生长季应该浇几次水?分别是哪几次?”这是王庄科技小院给农民做技术培训时常会讲到的问题。

十多年前,曲周农民通常会浇4次水,分别是上冻水、返青水、拔节水、扬花水。“科技小院师生告诉我们,其实只需要浇上冻水和拔节水2次水就行。”王俊山说。

起初,眼睁睁看着麦地干旱却不浇,王俊山和村民们都非常不理解。

技术行不行,关键看效果。于是,王庄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说服了王庄村一户农民拿出半亩地做对比实验,并承诺造成损失由科技小院来弥补。

“没想到,浇了2次水的麦苗比4次水的长得还茂盛。”王俊山说,消息传开以后,王庄村再没村民费力费钱浇4次水了。

科技小院推广的这项水肥后移技术,如今也已经普及到曲周全县,一亩地少浇2次水,不仅节省了浇地成本,而且小麦倒伏少,产量更高,节本增效。

春草秋治技术的推广,也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开春才给小麦除草的老习惯。

“秋天在小麦刚刚长出4片叶子的时候,就要打除草剂,等春天杂草明显长出来后再打药,打得少防不住,打得多危害小麦。”吕志海对科技小院教授给他的春草秋治技术记忆深刻。

“精量播种、水肥后移、春草秋治,省时、省力、省钱,而且效果好,是科技小院在曲周推广最为成功的几项技术,也是科技小院积累村民信任,引导农民从经验种田向科学种田转变的开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

通过多种新技术的综合应用,王庄村小麦、玉米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之前,王庄村每亩地年产量徘徊在800公斤至1000公斤,2020年超过1200公斤,部分地块达到1300公斤。

而且,王庄村村民发现,近几年周边许多村村民都会看王庄种什么、怎么种,也在跟着学,王庄村在科学种田上给许多村“打了个样”。

更让张宏彦感慨的是,现在曲周培养出一批有科学种田思想的科技农民,他们已经可以做科技小院新生们的“田间老师”,这反映出曲周农民整体科学种田理念的提升。

7月27日中午,曲周县白寨镇北油村,种粮大户吕志海介绍应用科技小院推广的玉米大豆间作技术后农作物的生产情况。 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摄

新赛道 从“大路货”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

农业新技术在普及,科学种田的理念在深入人心,这都进一步推动曲周农民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如何让新技术、新观念真正转变成效益,实现增收。为此,许多农民开始探索发展特色农产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7月27日下午,曲周前衙村,葡萄种植户贾跃曲的葡萄园里。

贾跃曲试种的6亩红宝石已经挂果,一串串葡萄被套在白色纸袋里,还有一个月左右就能成熟采摘。

前衙村有几十年葡萄种植的传统,此前,贾跃曲和许多种植户种植最多的,是经济附加值较低的葡萄品种,如巨峰葡萄等。

“巨峰目前的收购价大约2.6元一斤,长期卖不上价去,而红宝石收购价大约4.8元一斤。所以4年前,我就决定增种经济附加值更高的红宝石试试看。”贾跃曲说。

种植巨峰,一年下来算算成本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这样的现状,其实贾跃曲和许多种植户一直都想改变,但苦于没掌握种植新品种需要的技术,迟迟不敢变。曾经,就是因为红宝石种植经验不足,葡萄成熟期出现药害裂果,贾跃曲损失不小。

前衙葡萄科技小院设立于2017年。了解到种植户们的想法和困难,中国农大的学生们想到一个到全国其他葡萄科技小院“取经”的办法。近两年,学生们先后到辽宁营口鲅鱼圈区葡萄科技小院、邢台常阜科技小院考察了阳光玫瑰葡萄种植技术,在学中干、干中学,最终成功带动前衙村4户农户改种经济附加值更高的阳光玫瑰。

“红宝石和阳光玫瑰都是提子类葡萄,管理技术相近,如果今年红宝石收成好,我也考虑增种几亩阳光玫瑰。”贾跃曲说。

和前衙村的葡萄种植户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固守传统的种植模式、种植品种,都在探索差异化竞争之路,就连小麦的种植也不例外。

“你家麦子可真‘肥’!”今年6月麦收时,收购商捻着吕志海家的麦子直夸好,普通麦子收购价每斤1.39元,吕志海种的麦子每斤1.44元收购。

每斤能多卖0.05元,因为吕志海种植的不是普通小麦,而是优质麦“中麦578”。0.05元看似不多,但吕志海种得多,仅麦种一项就增收数千元。除了“中麦578”,他近几年还在试种很多新品种,筛选理想麦种扩大种植。

“现在小麦良种越来越多,很多村民都会和科技小院打听交流,有意识地选择能增产增收的良种种植。”吕志海说。

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不仅服务于农村,还为涉农企业提供科技帮扶。

7月27日下午,邯郸市沃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一进实验室,各种试剂混杂的气味飘来,1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放置着多台实验设备,驻企的中国农大研二学生周毅杰正在进行一种新型肥料的研发实验。

沃启公司主营业务是以鸡粪等为原料发酵生产有机肥。此前,在科技小院师生的帮助下,企业建立了这间实验室,攻克了鸡粪制肥发酵慢的难题,将发酵期从年平均40天缩短到25天,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在尝试把一种名为凹凸棒的新兴腐料加入肥料中,凹凸棒是一种矿物,富含硅元素,如果能成为肥料有效养分,被农作物利用后,可以提升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周毅杰说。

在此之前,沃启公司主要生产常规的有机肥,这个市场竞争很大,利润被压得很低。所以,总经理李书立想向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微量元素专用肥领域扩展。

查阅文献周毅杰发现,关于凹凸棒用于肥料生产的研究国内几乎是空白,中文论文只有5篇,英文文献也不多。周毅杰只得向中国农大相关学科教授请教,经过几个月的大量实验,确定了凹凸棒的最佳配比,相关研究也写成了论文。让李书立和周毅杰高兴的是,就在几天前,核心期刊《中国家禽》通知他们,论文已经被录用,即将刊发。

“曲周当地蛋鸡养殖户很多,有大量鸡粪需要处理,正好科技小院在做绿色种养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所以我们想借助科技小院的力量,研发几款专用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李书立说。(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

记者观察

让科技走进田里

前不久,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联合发文,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这标志着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

科技小院成为农业人才培育的阵地。

农业研究生对农业知识掌握程度非常高,但是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成正比,把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着力破解“眼高手低”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在此过程中,科技小院的学生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目前,全国的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700多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中,70%以上都在从事涉农方面工作。

同时,科技小院成为为各地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既让更多高校研究生在科技小院脱颖而出,也让“土专家”“田秀才”在科技小院绽放异彩,助力更多青年人才在科技小院拔节生长。

科技小院点燃了创新梦想。

科技小院是点燃科技人才创新梦想的重要舞台,许多科技小院的学生都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中,激发出创新潜能。同时,科技小院解决了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难以深入一线的问题,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阵地,帮助科技人才把更多奇思妙想变成点亮乡村的科技之火,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能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为希望田野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不仅是田间地头的科研“实验室”,更是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庭院经济样本”。

因地制宜,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发展优势,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科技小院将创新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推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科技小院促进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助力农村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让更多应用型科技人才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科技走进田里,打通了科技传播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文/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

关键词:

上一篇:很多人都不知道,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多重要
下一篇:最后一页